说课稿

时间:2024-11-12 14:22:34
【推荐】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

【推荐】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体系

这是苏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从内容和体裁看,它们都是记叙文,文体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可读性强。值得注意的是这篇课文是关于“人与动物”的故事,但不仅仅局限于此,更要以此为视角反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有着深厚的思想内涵。

2、教材内容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平衡—失衡—启迪。具体来说,课文介绍了凯巴伯森林生机勃勃,鹿在林间嬉戏,而狼却跟在后面,准备下毒手,正因为如此,当地居民恨透了狼,觉得要去保护弱小者,纷纷去捕杀了狼以及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没有了狼,鹿大量繁殖,他们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鹿吃光了,森林遭到破坏,鹿也逐渐消失,狼和鹿之间的关系介绍得较清楚,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种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但同时在狼与鹿之间的关系背后,也折射出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如:

(1)、人与狼和鹿之间的关系,狼吃鹿是一种必然的自然规律,人们去杀狼从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来看消灭更残忍的动物本因是正确的,但从现状来看,他们原本正确的行为却恰恰是错误的,真正这种“不平衡”的制造者是谁呢?就是我们人类;

(2)在狼和鹿之间的关系背后,显现出人类的傲慢和无知,当然这一点就三年级小学生的认识水平还远远达不到,因此在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把握以下几点。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自主阅读课文的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1)、理解狼和鹿之间的关系、知道狼吃鹿是大自然生态平衡的必然规律;

(2)、理解人与狼和鹿之间的关系,体会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懂得破坏生态平衡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3)、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避免以后好心做坏事的事情发生。

4、教学重难点:

(1)、理解狼为什么会成为森林中鹿群的“功臣”,鹿为什么成为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2)、懂得狼吃鹿是一种必然的自然规律,人们原本“善良”的行为使森林遭到破坏、鹿群减少,从而明白人与自然的关系。

5、教学安排: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的认知水平,本课教学设想采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把握脉落。细读课文,深入探究,体会内涵;

第二课时:复述课文,拓展延伸,综合实践,提升情感。

二、说学法、教法:

学法

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会学”,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学生认知水平,主要让学生能学会自读自悟法、讨论探究法,使学生学会读书,通过学生的说、读、思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智慧、升华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生态观。

教法:

对比法——这篇课文为了揭示一些深刻道理,采用了一系列对比的方法:(1)、森林状态的前后对比,

一是生机勃勃,一是萧条无比;(2)、鹿群要死的前后对比,一是活泼美丽健康,二是频临灭绝,疾病缠身;三是狼鹿易位的对比,一是对鹿痛恨之极,对鹿爱护有加,一是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祸首”

紧紧抓住这三处对比,让学生明白狼和鹿之间的关系,形成保护生态平衡的价值趋向。

想象法——想象大森林前后变化的景色,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由图入手,看正面说美学图文结合展开想象,通过学生回忆的描述,深深地体会到凯巴伯森林的前后变化之大,仅仅是因为狼的消灭吗?潜移默化地渗透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探究法——“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祸首’。”这句话应该是这篇课文的重点语句,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探究为什么说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祸首”呢?研究根本何在,学生在矛盾的情绪和迫切知道真相的需要支配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抓住这个重点语句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朗读法——抓住课文中的三处对比的描写,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前后的变化,一喜一悲,人们后悔莫及的心情,促进内化,深深地体会出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纸工活动《剪窗花》。

一、说教材。

纸工活动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手段之一。窗花是中国剪纸艺术中的一种,它是用纸折叠剪成的。以前中国人过年就用红纸剪出好看的图案,贴在窗户上,就成了窗花,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它形态各异,有着对称的美。窗花的折剪法有很多,常见的有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等折剪法。各种剪法之间有一定的相通性,变化规律可在不断地尝试中逐渐发现,窗花上的花纹可以自由变化,完成后相当有成就感。而且剪好的窗花还可以用来美化我们的环境,装扮自己的窗户、能给幼儿带来美的体验。幼儿在剪剪玩玩中动脑、动手,乐在其中,能在快乐中学习剪、折技能,提高审美情趣。

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拓宽,逐渐地对一些民间艺术很感兴趣。大班幼儿已具备一定的审美经验和剪的技能,为学剪窗花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窗花对称、形态各异的特征、生动有趣的图案很能吸引幼儿,他们非常乐意学习窗花的各种折、剪方法。新《纲要》提出幼儿艺术教育的价值在于它激发情趣、激发兴趣;赋予幼儿满足感和成就感。此内容非常符合新《纲要》的精神,也适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所以我选择了这一教学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目标:

1、引导幼儿在感受窗花美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探索和交流等形式学习折、剪出多种形状的窗花,提高幼儿的折、剪技能。

2、激发幼儿对剪纸艺术的兴趣,锻炼幼儿手部小肌肉群的协调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活动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放在学习剪对称的图案上,活动的难点是:要求幼儿尝试用剪刀剪出多种不同的美丽图案。

四、说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活动目标,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窗花范例六个。剪窗花的步骤图两个 ……此处隐藏6527个字……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引领学生进行课外调查实践、反思、,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内容。

五、教学理念

本单元重点对学生进行认识社会的教育,同时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本课更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认知和行为,从而为学生走向社会服务。课上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通过回忆、体验,交流等方式完成教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童话故事贴近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在故事中设置悬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使得课题在学生的思考中很自然的引出。

(二)活动明理

1、回忆生活中的“谢谢”(学生回忆并讲述)

老师适时引导总结板书:得到帮助——谢谢

一声“谢谢“在生活中是常见的,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这个环节从生活的细微处入手,充分调动和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对生活中的”谢谢‘的关注,为后面做铺垫。

2、教师采访学生:当你为别人做了事别人向你说声谢谢后,你是什么感受?最好举个例子说一说。

这个环节我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为学生创设学习和活动情境,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经验,获得内心体验。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感受生活中的服务

刚才,同学们都谈到得到别人帮助后应该说谢谢,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时候我们也应该说声谢谢呢?请大家观看视频,你可以结合图片说一说,也可以结合生活中你遇到,听到和想到的说一说。

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充分体会我们时时刻刻在享受劳动者的服务,感受劳动者的辛苦,体会谢谢的深层意思。

(三)辨析明理

设计题目,生活中一些现象正确判断。通过该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制作感谢卡,表达谢意

学生们真实的情感在美丽的卡片上尽情挥洒,表达出了感人的谢意。同时,学生在美术课上学到的知识技能在这张卡片上体现出来,促进了学科的整合。

老师适时引导总结板书尊重理解——学会谢谢

(五)总结,在诗朗诵中结课

通过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情得以释放,达到高潮。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的特征。在学习这个知识以前,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的内容设计是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教材例1结合生活情景和具体操作活动,使学生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及底和高的含义,学习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例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

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画出三角形内的高是本课的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发展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发展能力,在整个课堂活动中,注重了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把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结合起来,采取了“引导—探索—发展”这一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辅助本节课的教学,有效地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学中有思,思中有疑,疑中有获,让学生在引导中探究,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

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观察,讨论,想象验证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

1.找三角形

让学生在多媒体所展示的图片找三角形,并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使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的三角形的表象得到重现,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为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作准备。

2.引导探索,学习三角形的特征

“今天,我们要来进一步研究三角形,为了方便我们的研究,你们能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吗?”

“我们大家画的大小,样子各不一样,但都是三角形,那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通过让学生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来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通过小组讨论汇报,引导学生逐步抽象出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了解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这样有利于学生借助直接经验,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图形结合起来。

3.实验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

让学生用手中的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教师拿出一个大的长方形画框。“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拉一拉,看谁的力气大。

通过游戏,让学生去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再拉一拉自己围成的三角形,再次感受稳定性。随后让学生想个办法把这个长方形画框固定,最后再列举生活中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的例子,把数学的学习和生活是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画三角形的高

这是本课难点。我打算分三个层次来展开教学。

第一层引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由生活中物体的高是怎样量的引入,“如果把三角形这样放,你觉得它的高指的是什么,说一说,指一指,让学生借助实物来理解,从顶点到对边的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第二层画三角形的高,理解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旋转三角形,思考“现在三角形的高是什么”,让学生说清,从三角形的这个顶点出发,向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结合以前学过的,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地画高,并标出底和高。结合课件,出示,第一次画的高和第二次画的高,想一想,有什么不同。讨论反馈。

第三层,根据不同底画高

让学生先思考再动手来画一画,提高的动手操作的有效性,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画高。

5.精设练习,巩固新知

在回忆本堂课的收获,把知识系统地整合梳理后,对三角形的特征进行填空,判断,并让学生按要求画高。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使学生把抽象的知识落实到具体的问题中,只有通过从具体到抽象又回到具体中,才能学活知识,使学生的知识起到质的飞跃。

《【推荐】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