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时间:2024-09-09 15:44:17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在工作中有更好的成长,写一份计划,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吧!什么样的计划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工作以市、镇教研工作精神为指导,以镇教研计划为参考进行本教研组计划。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

1、加强学科培训,提高课程意识。组织教师继续认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使每位教师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性质、特点、目标、内容、原则、教学评价等,切实抓好这门课程的建设。

2、充分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广泛开展研讨,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问题和需要出发,加强专题研究,创新研讨形式,提高研讨质量。

3、以“和谐高效课堂”为旗帜,大力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一是要加强小课题研究,切实制定可操作、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效标准;二是按照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减轻老师的工作负担的原则,大胆进行教学常规改革,切实实现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有效地突破课程改革的难点。

三、月活动安排(与全镇品德教研同步进行):

九月份:

1、制定本镇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工作计划。

2、各学校各年级制定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计划。

3、进行全镇第一次教研活动。

十月份:

1、常规听课、进一步落实品德与社会教学和谐高效课堂的研究。

2、根据镇里的安排开展本学科活动。

十一月份:

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十二月份:

拟定期末试卷。

元月份: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年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目的与要求:

1、引导学生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知道残疾人的困难,感受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可贵品质,从而能尊重残疾人,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引导学生明白参加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是热爱集体的表现,做到主动为集体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发挥各自作用,集体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

2、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方便;选择中知道几种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利到达目的地;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化,感受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

重点: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2、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难点:,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时间安排:

第一大周:入学教育

1、在公共汽车上

2、想想他们的难处

3、伸出我的手

4、我们赢了

5、绿色小卫士

6、我们的民风民俗

7、家乡的变化

8、怎样到达目的地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本年级情况分析:

本年级共有学生三百多人,在以前的学习及现实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本期的教学活动中,要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不断发展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1.“说说我们生活的社区”教学内容以社区为中心,从社区的居民、设施入手,加深学生对自己所生活社区的认识,由此拓展到对不同社区的了解。从社区中共同问题的出现、解决,认识社区组织的作用,通过了解它的产生过程,建立初步的民主意识。让学生以主人翁姿态考虑社区的发展,并且以恰当的方式付诸实践。

2.“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以地图学习为基本线索,从画教室、画学校周围的地区,逐步拓展学生有关地图的知识及相应的技能,丰富合作的体验,并增强合作的能力。

3.“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以商业活动为中心,从家庭日常购物入手,使学生认识不同的购物场所,思考其与人们生活的联系,了解商业工作者的劳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价格的形成及商业活动的道德问题。认识货币的功能及发展,学习保护人民币的常识。

三.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念或结论。

2.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 ……此处隐藏13851个字……对话,本主题旨在引领儿童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走近历史,在自己生活中找到历史文化的足迹,引起他们与之交往的愿望和冲动,表现出对祖国历史发展和民族兴旺的尊重、关注,并引以为光荣和骄傲,从而激发学生为祖国未来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和行动。

五、教学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 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六、教学进度安排:

见教学进度表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4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有学生39人,他们大多来本村或周边村子,淳朴,活泼,积极向上。这学年是他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第四单元&“通讯与生活&”。

第一单元重在告诉学生要探究和了解家乡,共同感受家乡的乡音、乡情和独特的家乡文化。

第二单元是关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从中我们会发现许许多多的奥秘。

第三单元是关于交通与生活的。告诉学生交通不仅方便了我们的出行,而且它的发展也影响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甚至改变着世界。

第四单元是关于通讯与生活的。

三、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5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校三年级共三个班级。各班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二、教材分析

浙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

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话说社区;第二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第三单元;

东西南北中;第四单元;人类共同的家园。

三、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必备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6.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五、教学进度

第一、二周 1.社区一一我的大“家”

第三周 2.可爱的社区人

第四周 3.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

第五周 4.走进社区

第二单元 生我养我的地方

第六周 1.我的家乡在哪里

第七周 2.我来做个小导游

第八周 3、家乡特产知多少

第九周 4、了不起,家乡人

第三单元 东西南北中

第十周 1、我国的行政区

第十一周 2、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第十二周 3、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第四单元 人类共同的家园

第十三周 1、我们的地球

第十四周 2、世界真奇妙

第十五周 3、我们这样生活

第十六周 复习总结

第十七、八周 复习考试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