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案14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在学一学、听一听、说一说的基础上,让幼儿懂得笑脸能给人带来快乐。
2.学会关心他人,初步体验当把快乐带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能得到快乐。
活动准备
表情图四张(微笑、哈哈大笑、哭泣、哇哇大哭)
活动过程
一、幼儿听歌曲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好朋友后对好朋友做一个鬼脸,为朋友带来快乐。引发幼儿快乐的情感。
二、做"变脸"的游戏,引发幼儿对快乐事情的回忆教师:小朋友真可爱,老师看到你们的微笑心里可高兴了。出示表情图,与幼儿做"变脸"的游戏。
(1)教师出什么样的表情,幼儿变出他的样子。
(2)教师说幼儿变。提问:
1.你们喜欢哭哭脸还是笑笑脸?
2.遇到什么事情才会有这些笑笑脸教师:老师看到你们的笑笑脸心里很快乐,原来笑笑脸还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呢,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想把快乐带给别人,你们想知道它们都是用什么办法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吗?
三、教师:小朋友说了许多高兴的事,想了很多带给别人快乐的好办法,让我们为她们带来快乐好吗?
幼儿和老师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朋友后,要对朋友做一个引人发笑的动作或鬼脸,为她带来快乐。
幼儿园教案 篇2教材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几何图形随处可见。中班幼儿已经认识广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图形,有认识新图形的愿望和兴趣。椭圆形在生活中不像圆形、三角形、方形那么多见.不过幼儿对椭圆形还是有所了解的。本次活动助幼儿充分全面地认识椭圆形,引导幼儿自主观察、比较、操作,进一步感知椭圆形的特征以及椭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目标:
1.认识椭圆形,了解椭圆形的基本特征。
2.能不受颜色、小、摆放位置的干扰正确辨认椭圆形。
3.愿意运用多种方法制作椭圆形,感知椭圆形的特点。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幼儿学习材料”一操作材料⑦,“幼儿学习材料”《生活中的发现》.
活动建议:
一、请幼儿观察蜻蜓挂图,复习学过的几何图形。
提问:蜻艇挂图中有哪些图形?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每种图形有几个?
二、引导幼儿使用操作材料⑦,对比、感知椭圆形的特征。
1.引导幼儿观察椭圆形和圆形,找出它们的相同点:都没有角。
2.请幼儿将圆形和椭圆形放在一起比较,发现椭圆形比圆形长。
3.启发幼儿用对折法比较圆形和椭圆形的不同,进一步感知椭圆形的特征指导幼儿将圆形分别沿两条垂直的直径对折,将椭圆形分别沿长轴、短轴对折。引导幼儿发现:圆形的两条折印样,椭圆形的两条折印不一样长。
三、引导幼儿寻找阁片中的椭圆形和生活中类似椭圆形的物体,正确辨认椭圆形。
1.出示熊猫挂图,请幼儿排除颜色、小摆放位置的干扰找出熊猫身上的椭圆形。
2.引导幼儿说一说家里或幼儿园里像椭圆形的物体如椭圆形的镜子、椭圆形的商标等。
四、请幼儿分组操作,进一步巩固对椭圆形的认识。
1.请幼儿自主阅读《生活中的发现》第23页,找椭圆形,涂上漂亮的颜色。
2.请幼儿使用操作材料⑦,沿着虚线画出椭圆形,然后用剪刀剪下来。
教学反思:
这节认识椭圆形的.活动课结束了、觉得孩子还是学会了至少目标是达到了。我的这节活动是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去学习认识图形、我还是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本班孩子的特点来安排的,我们班幼儿很活泼所以不能用太沉闷的教学模式来上、我是想让孩子在动静交替的模式中去学习去探索。这节活动整个设计流程不错、就是在对孩子提问上有点差错、老是提问的不够准确。有的问题太过化了、这是我不足的地方。还有上课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把握程度不够。这是我应该注意的地方。
幼儿园教案 篇3一、教学目标
1、了解10以内数字的排列位置。
2、培养幼儿的秩序感和记忆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活动,掌握10以内的序数。
2、学会从左到右进行10以内序数的操作应用。
三、教学准备
10个盘子、1——10数字、10种蔬菜、智慧盒。
四、教学过程
1、手指操放松。
2、瞬间记忆。今天小动物们和蔬菜宝宝的运动会已经闭幕了,要给他们颁奖了,你们想去参加吗?首先要先过小动物们给我们出的通行证,我们才能去。
3、出示课件。获得本次运动会表现最好的前十名的小动物有:熊猫、长颈鹿、猫、豹、兔子、大象、小狗、公鸡、老虎、乌龟。同时出示数字1、2、 3、4、5、6、7、8、9、10。提问:排在第一名的小动物是谁?第二名是谁?大象排第几名?
4、下面有请蔬菜宝宝们闪亮登场。请10个小朋友托盘出来。第一个是土豆,第二个是西红柿,第三个是黄瓜,第四个是芹菜,第五个是萝卜,第六个是芸豆,第七个是洋葱,第八个是姜,第九个是胡萝卜,第十个是香菜。
5、请幼儿给获奖的蔬菜颁奖吧。让幼儿在蔬菜面前放上数字。提问:第一名是谁?第五名是谁?萝卜排在第几名?
6、游戏放松《打害虫》。
7、请幼儿操作智慧盒,请小朋友请出种类不一样的10个小动物插在插板上的第一行,请给小动物排排顺序吧。提问:小猫排第几?小老虎排第几?
8、小猫钓鱼。请把10只小猫插在智慧盒上的`第一行,把10条鱼插在第五行。黄色的棋子当鱼线,我们来钓鱼。听口令:第2只猫去钓第2条鱼,第3只猫钓第5条鱼......
9、结束。
五、教学反思
1.整个活动,幼儿自始至终保持了浓厚的兴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了导向辅助的作用。
2.本节课游戏性、趣味性强,课堂气氛活跃,充分激发了幼儿学习积极性。
幼儿园教案 篇4【活动目标】
1.了解理发的程序,如:理发→剪发→吹头发。
2.会进行礼貌的对话。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组织情景表演"理发",并将理发程序画成示意图。
材料准备:在游戏区投放理发的程序示意图以及剪刀、电吹风等玩具,让幼儿学当理发师。
环境创设:在理发店的相应 ……此处隐藏9220个字……个活动中幼儿比较感兴趣,始终处于积极自主的状态。本节活动在大班年龄组进行。首先借助音频“青蛙的叫声”引课,让幼儿在猜“谁来了”的过程中自然进入课堂内容,让幼儿通过经验说出青蛙和蝌蚪的特征,再通过电视界面出现“青蛙”和“蝌蚪”的图片对比,让幼儿产生疑问,青蛙到底是不是蝌蚪变的?带着疑问,幼儿看动画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这个童话故事生动地讲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全部过程。动画中是按“找”和“变”两条线索展开情节的,两条线索齐头并进,我运用电教手段,使幼儿能形象直观地观察到小蝌蚪的变化过程,知道了春天青蛙妈妈产下卵,卵变小蝌蚪,小蝌蚪先长两条后腿,再长两条前腿,尾巴慢慢变短到消失,最后变成青蛙”,使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小蝌蚪找妈妈的重要图面,暂停动画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一图面马上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通过幼儿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幼儿带着问题看动画故事,了解了蝌蚪变青蛙的几个步骤。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随着从蝌蚪变青蛙的全过程的观察积累,孩子们掌握了最直接的经验,他们对青蛙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了,幼儿在自由探索、相互学习中发现了一些青蛙的秘密。
为了加深幼儿对青蛙成长过程的印象,让他们拍青蛙成长卡片,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问题:在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排列小青蛙的生长过程中,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排列出了多种不同的顺序,而且每一种排法都体现出了幼儿的智慧,不管幼儿的答案怎样,都是他们观察、发现和想象所得,这一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我给予了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在最后保护小青蛙的环节中,幼儿积极的发言,讲出了很多青蛙的益处,进一步提升了幼儿保护青蛙的意识,整个活动环环紧扣,自然过渡,幼儿参与性高。
幼儿园教案 篇14设计意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教育建议中提出,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为艺术活动积累经验。随着十月的到来,小班孩子们在幼儿园开始了他们第二个月的“探险旅程”。在共同创设植物角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水果宝宝”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西瓜宝宝的形象更是受到了小朋友们的喜爱。在幼儿具备了解西瓜的已有经验基础上,由此生成了此次音乐游戏《挑西瓜》。
说教材
《挑西瓜》的音乐结构鲜明、生动形象、节奏欢快,有很强的吸引力,很容易激起幼儿用动作表现的欲望。为了使幼儿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音乐,活动中我还利用图片、动作、故事、游戏等,让孩子们更形象地感知和表现音乐。幼儿喜欢在游戏中表演他们感兴趣的动作,并不断求新与创造。
说活动目标
(一)认知目标:尝试根据音乐的强弱,表现出西瓜逐渐长圆长大。
(二)能力目标:倾听音乐,能在音乐的“咚”处,做出“成熟”的动作,体验挑西瓜游戏的乐趣。
(三)情感目标: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在游戏中大胆表现自己,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说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尝试根据音乐的强弱,表现出西瓜逐渐长圆长大。
活动难点:倾听音乐,能在音乐的“咚”处做出“成熟”的动作,体验挑西瓜游戏的乐趣。
说教法
1.情景创设法
小班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只有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才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认识和接受。根据这一特点,我创设了“挑西瓜”的教学情景,给幼儿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始终沉浸在挑西瓜的情景之中自由地学习。这一主线贯穿始终,既能更好的达到活动目的,又使整个情节完整,过渡自然。
2.角色扮演法
在活动中,幼儿扮演西瓜,教师扮演挑西瓜的老爷爷,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幼儿更能从简单的角色扮演中增强创编的兴趣。
3.游戏激趣法
教师通过老爷爷“挑西瓜”的游戏,帮助幼儿感受音乐并表现出小西瓜一点一点长大的过程,引导幼儿听音乐并用自己的身体表现西瓜长大和被拍一下转圈的样子引导幼儿进行音乐游戏,感受音乐游戏的乐趣。
说学法
1.聆听法。
音乐是一门倾听的艺术,只有通过反复倾听,幼儿才能充分感知音乐,从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2.游戏法
《纲要》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的活动形式。本活动以挑西瓜的游戏贯穿始终,我通过小西瓜变大、大西瓜被拍、老爷爷挑西瓜的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地活动氛围中,主动参与进来、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肢体语言诠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激发出了孩子们的兴趣。
3.体验扮演法
师幼分别扮演老爷爷和西瓜的`角色,以挑西瓜的形式进行游戏,符合幼儿的想象特点,更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欲望。
说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做律动入场
(二)游戏引导幼儿围圆坐好。
(三)完整欣赏音乐,理解故事情节。
第一遍完整欣赏音乐,初步尝试理解故事情节。教师引出西瓜地的情境,鼓励幼儿说出西瓜的样子是又大又圆的以及小西瓜是一点一点长成大西瓜的。
(四)倾听A段音乐,完整随A段音乐游戏。
1.在倾听A段音乐前,我提出问题,帮助幼儿聚焦。
2.第一次倾听A段音乐时,我将A段音乐完整播放后,重点播放了“咚”的声音,引导幼儿感知小西瓜是在“咚”的声音时长大。
3.第二次倾听A段音乐时,幼儿根据音乐的强弱变化,表现西瓜逐渐长圆长大的样子。
4.引导幼儿在第三次倾听A段音乐时,自主创编西瓜长大的动作。
(五)随B段音乐,熟悉“挑西瓜”的游戏规则,能在被挑到时做出西瓜“熟了”的动作。
倾听B段音乐,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挑西瓜的游戏规则是在发出咚的声音时被拍。然后我扮成西瓜,邀请幼儿来拍西瓜,我在被拍后做出“成熟”的姿势,请小朋友们也来尝试。教师先哼唱着拍幼儿进行游戏,直到大部分幼儿理解B段音乐的游戏规则,能够在被挑到时做出“转圈”的动作,教师和幼儿再随音乐玩挑西瓜的游戏。
(六)、完整随音乐玩“挑西瓜”的游戏,体验其中的乐趣。
教师播放老爷爷的声音吸引幼儿注意,借助游戏里的人物形象再次强调游戏规则,并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音乐。
1.师幼共同完整的玩第一遍游戏,体验挑西瓜游戏的乐趣。
2.站立游戏,教师引导幼儿用更舒展的动作展示西瓜长大的过程。
3.结束游戏,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示西瓜长大的喜悦。最后,根据音乐情节自然离场。
说活动总结
《挑西瓜》教育活动的生成来源于幼儿,游戏规则来源于幼儿。在教学活动中,我和幼儿围成一个“大西瓜”,这样的形式既能面向全体幼儿,又可以有充分的活动空间进行游戏。创设西瓜地的场景,激发了幼儿的兴趣。直观、开放的氛围,便于幼儿发挥自己想象,进行猜测表达,激发他们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大胆表现自己。
说活动延伸
在表演区投放了挑西瓜的音乐,幼儿可以和同伴们一起根据音乐生成新的情境,进行游戏。
文档为doc格式